<
y6h9小说网 > > 娶了旺夫小夫郎之后 > 第130章
    翠儿一听能收下,十分高兴,“太好了,这几斤炭够烧一阵儿了。也不知道这位宋郎君家里卖不卖这银骨炭,若是卖的话,咱们就不用再愁不好买炭了,直接向他们家买不就好啦?”

    崔夫人拿话本子拍了她两下,“就你聪明。”

    翠儿乐呵呵的傻笑几声,“明天我就去打探打探,要是能买咱们就多买点。省得每次只买了几斤,用不多久就没了。”

    崔夫人也觉得这是个好主意。既然能在宋声这里买到炭,何必再跑着到其他地方出更高的价买呢。

    花钱是小,就是太费工夫了,而且每次买到的量也不多,来来回回也挺烦人的。

    宋声把炭送过来,其实也存了这点心思的。

    现在市面上的银骨炭肯定都涨价了不少,而且听说量不多,出手慢的话就没了。

    如果这些炭县令夫人觉得好用,说不定会专门来向他购买,也算是给家里的银骨炭找了一个销路。

    自从听梁又明说了溧阳郑氏专门烧银骨炭的事之后,他就小心了许多。

    本来人家就家大业大,对于银骨炭这个行业,也是一家独大。他这突然冒了个头出来,也能烧银骨炭,相比之下,价格也比他们卖的便宜,这么一来,宋家难免会抢占一部分市场,如果被郑家发现,有可能会顺势打压。

    刚好他本来就要给县令大人送一些炭,借着这个机会,也算是推销一下他们家的银骨炭,一举两得。

    宋声考虑的周到,崔夫人倒是没想那么多,觉得这个学子还挺有心,也不枉夫君上次赏了他一百两银子。

    今天衙门不忙,卢钰早早就下衙回来了。

    回来之后崔夫人跟他说了宋声过来送银骨炭的事,卢钰感到十分震惊。

    “这银骨炭真是他琢磨出了法子烧的?”

    崔夫人道:“不像是胡说的,上次他不是还画出了那一套东西吗?想来他确实是比旁人要聪慧许多。能从书中得到一知半解,然后琢磨出法子,想来也不稀奇。”

    卢钰想了想,这倒也是,这个人总能给他惊喜。

    虽然给他送自个家烧的炭,也有推销他们家炭的意思,但卢钰并不介意,这说明对方不仅聪明,而且有头脑。

    入朝为官,除了要善于治下,有一个灵活的头脑,也是十分重要的。

    “夫人若是觉得他这炭烧着好,那就去让人跟他说一声,以后让他们家专门送炭过来,依照市价付他钱。”

    他有心感激他照拂,那他也可顺水推舟,既照顾了他家炭的生意,也方便了自家买炭。

    于他来说,倒也是一举两得。

    宋声的住处很好打听,才刚过五日,县令府上的小厮阿全就找来了,家里最近的炭烧的有些费,夫人让他来问问,可否再跟宋郎君多买一些炭。

    当然,这个炭说的就是银骨炭。

    阿全说明来意之后,宋声应了。只是家里最近又烧了多少银骨炭,卖出去多少还剩多少,他都不太清楚,只能说先回去问问。

    如果没有的话,等下次烧出来炭之后,会先给县令府上留着。

    阿全得了准话,满意地回去了。

    宋声因为要上学堂,走不开身,只好让陆清回宋家村一趟,看看家里的银骨炭还剩多少。

    陆清好几天没回去了,只是他一回去,相公中午就吃不着他做的饭了。

    早晨宋声走的时候他叮嘱道:“相公,中午我不在家,你拿些钱,就在学堂吃吧,食堂的饭要是不好吃,你就出去到街上吃。等晚上回来了,我再给你做好吃的。”

    宋声摸了摸他的头,说道:“快别操心了,放心,中午饿不着的。”

    宋声走了之后,陆清把吃饭的锅碗给洗了,然后收拾了一下,准备出发回宋家村。

    不过走之前,他又去了趟集市。

    现在他跟相公都在城里住着,而且家里靠着烧炭,也有了进项,他也好几天没回去了,家里有好几个孩子,他得去买些饴糖和冬枣给家里的孩子甜甜嘴儿。

    陆清到集市上买了两斤饴糖,还有一斤冬枣,包好之后回了宋家村。

    冬日里的宋家村看着依旧生机勃勃,村口的孩子跟不怕冷似的,在外面乱窜。

    回到家,只有奶奶张杏花和两个嫂嫂在家,其他人全都去烧炭的土窖处帮忙了。

    还有宋玉和宋夏也在家,宋玉今年入夏的时候定了亲,明年春天就要成婚了,要嫁的是凤坪县南边的郭武村。

    这个媒是里正家里的媳妇儿给牵的线,宋平和宋峰也都见过人长什么样,看着是个机灵的,双方也都满意,宋玉年纪也老大不小了,就把这事儿给定下来了。

    现在有空宋玉就待在家里绣花,他出嫁要穿的喜服上面的花还没绣好。

    宋夏在家主要是干一些家务活,照看着鸡鸭,喂喂猪什么的。

    见陆清回来,张杏花赶忙站了起来,从屋里走了出来。

    “清哥儿,你咋回来了?是有啥事儿不?”现在也不是旬休的日子,张杏花怕他是有什么急事儿。

    “奶奶,也不是什么大事,是相公叫我回来的,等会儿咱进屋慢慢说。我买了点饴糖还有冬枣,给孩子们甜甜嘴。”

    两个嫂嫂一看,陆清回来还给孩子带了零嘴,心里十分高兴,三郎家的夫郎是有心的,对她们的孩子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