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
y6h9小说网 > 其他小说 > 穿越考科举 > 第153节
    自己手下一部分人,代表了自己这个新势力,势必要护住被他们拉拢过来的李耀众。

    这是自己人,他不能说得太过分啊。

    即使这个李耀众善妒不说,心思还歹毒。

    可谁让他站队了。

    聂县令学过许多圣贤道理,能二十出头考上进士,也是有些才学的。

    却从未直面这样的问题。

    更别说,林大人已经走了,变成他真正管理整个县,下面十几万人,都归他管。

    聂县令这官越当,眉头皱得越深。

    他走进来,朝众人点点头。

    “今日召大家过来,是要议一议李秀才诬告县学学生纪元的事。”

    “大家说说看吧。”

    这几乎是个信号。

    辩论赛开始了!

    正方是县学众人,一定要从严审判李秀才。

    反方为聂家小吏,则要从轻处罚。

    正方双方辩论正式开始。

    纪元跟李耀众作为当事方。

    一个是受害者,坐在一边。

    另一个虽然是加害方,可因秀才的身份,同样坐着。

    首先是县学的廪生秀才开口,这位是县学甲等堂前三的学生,听说今年乡试很有机会,他一说话,便引经据典。

    “人之生也,无德以表俗,无功以及物,于禽兽草木之不若也。”廪生继续道,“人生在世,如果没有德行做自己的表率,没有可以帮助别人的功劳,那跟禽兽草木又有什么区别。”

    “人德行不以才高,不以功名,故君子有九思,其中两条便是,言思忠,见得思义。”

    “李秀才媚上欺下,德行有亏,作为读书人,理应是乡里表率,却做出这些事情,必然要从重处罚。”

    纪元耳朵动了动,看了眼这位廪生,他约莫二十七八的模样,神色严肃,说话掷地有声。

    他说的第一句,宋代林逋所著《省心录》的一段话。

    意思他已经解释了,人要是没有德行,不能有助别人,那跟草木没区别。

    这也算骂人了。

    后面再说以孔夫子的“君子九思”来铺垫后面的话。

    君子九思是孔子归纳的九件需要君子用心思考的事。

    其中两件,言思忠,说的话是否诚实。

    见得思义,见到想要得到的东西,考虑一下是不是你该得的。

    最后总结李耀众根本没有德行。

    本来读书人作为表率,读了比旁人更多的圣贤书,就该以身作则。

    如果做不到,那必须从重处罚。

    这也是古代读书人对自己的要求之一。

    责任和地位从来都是一体的。

    李秀才享受高于别人一等的功名,就应该做到德行的表率。

    这是君子读书要务之一。

    就像是职业标准一样。

    要是乡里人做了这等事,君子要规劝,却不能责备。

    因为他们不通圣贤书,要教化乡人。

    但你都有功名了,你还这么做,那就是知错犯错。

    县学甲等堂廪生一开口,便把这件事的基调给定下了。

    训导微微点头,罗博士接着道:“人之制性,当如堤防之治水,常恐怕其漏坏之易,若不顾其泛滥,一倾而不可复也。”

    意思是,人要审视自己,跟修堤坝一样,要经常注意是否有缺漏。

    如果一直不管,那河堤就会泛滥,人性也是如此,等发现的时候,什么事都晚了。

    此话也出自《省心录》,罗博士学富五车,此时信手拈来。

    纪元心里微微震惊,相比对李耀众的审判,他现在感觉自己入了一个高端局。

    打眼一看,好像就他一个没有功名?

    不说功名,大家的学问也是一等一的,特别是县学的人。

    什么文章典故,用得得心应手。

    佩服,太佩服了。

    估计谁都没想到,纪元此刻想的竟然是这个。

    正方说完,反方开口,聂家小吏道:“人非圣贤孰能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”

    这不用说了,出自《左传》,意思是谁都会犯错,犯错能改就很好。

    “李秀才不过一时糊涂,受了刁民的蒙骗,君子贵重,何必苛责。”

    好吧,也不全是高端局。

    两者读的都是同样的圣贤道理,一个是以圣贤道理以身作则,另一个是拿圣贤的话给自己辩解。

    孰高孰低,开口便见分晓。

    “临事让人一步,自有余地。”聂家小吏看向纪元,“纪元,你说是吗?”

    纪元被点名,所有人看向他。

    此话为当代大家高存之家训里的内容。

    纪元在罗博士家中读过。

    纪元接道:“临事让人一步,自有余地;后一句是,临财放宽一分,自有余味。”

    “此次事端,也有李秀才贪婪爱财所致,古人说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。若李秀才真能效仿古人,也不会有这件事了。”

    “该让的,让放宽钱财的,不应当是学生。”

    纪元以学生自称,说明了他的身份,以及他肯定跟县学一起。

    聂家小吏让纪元让人一步,留有余地。

    纪元直接把《高家家训》后一句讲出,看到钱财不要贪婪,自然有他的道理。

    以此点出李秀才今日被审判的原因。

    什么嫉妒的,明面上肯定不能提,毕竟他只是学生,对方已经是秀才。

    提起妒忌之类的,会被人拿到话柄。

    不如只提李秀才如何爱财。

    读书人爱财,可不是什么好名声。

    天齐国的读书人,多数还是以清廉自居的。

    钱提多了,就俗了。

    聂家小吏盯着纪元,他们看出县学的人不好惹,里面甚至还有三个举人坐镇。

    教谕,殷博士,罗博士,都是举人。

    所以故意把话抛给年纪最小的纪元,没想到他还没考秀才,涉猎的内容竟然那么多,连高家家训都能随口说出。

    并且不留任何把柄。

    想要回击也没法讲。

    这怎么说啊。

    说李秀才不爱财?

    不是因为钱财诬陷的纪元,那就要扯到妒忌了。

    他们提出李秀才妒忌纪元的才学,更让人笑掉大牙。

    反方惊愕半天,才说了句:“巧言善辩,也是君子之行吗?”

    反驳不出来,干脆说纪元巧言善辩,不是个君子。

    这已经跑题并好笑了。

    “哎,君子不畏虑,独畏谗夫之口。”教谕笑眯眯道,“你们说呢。”

    这是东汉哲学家王充所著《论衡·言毒》里的话。

    大意是,品行端正的人老虎都不怕,就怕搬弄是非的谗夫。

    两方对垒,第一回合。

    以正方县学占上风。

    聂家小吏们见此,就知道跟这群县学书生逞口舌之快没有意义。

    他们就连年纪最小的纪元,都能对答如流,他们这边的李耀众就跟死了一样,半句话都插不进去。

    聂县令看着,开口道:“李秀才的事,大家都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“既然看法不同,不妨说说惩罚。”

    “他是秀才,有功名在身,还是要优待的。”聂家小吏开口道,“不如小惩大诫,罚他几个月秀才俸银,全都赔给纪元算了。”

    这是拿钱财消灾。